最新消息

不同眼下的濁水溪

濁水溪孕育了臺灣最富饒的農業區,是臺灣的母親之河。然嚴重的乾旱使下游河域出現斷流奇景,不僅民眾訝異,更是出現魚類屍體遍佈的場景,可謂是生態浩劫。面對大旱來襲,除仰賴政府政策外,民眾也應該懂得珍惜水資源,在生活中節約用水,才有機會與乾旱對抗。 臺灣的母親之河 濁水溪位於雲林彰化交界,是臺灣的第一長河,流域面積幾乎占了臺灣面積的十分之一,可說是農民的命脈,滋養著雲林彰化這片臺灣最重要的穀倉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張素玢表示,濁水溪孕育臺灣最富饒的農業區,因此對臺灣河系來講,它是一條農業之河,而臺灣長期是個農業社會,所以它過去至少250年來,在農業上做出了許多貢獻。再者,濁水溪孕育的地區建立了厚實的經濟基礎,而發展出人文薈萃的社會。 氣候變遷 缺水下的濁水溪 因去年沒有颱風侵臺,使臺灣陷入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,導致許多河川面臨枯竭的危機,進而影響了水庫蓄水量。濁水溪也因此出現了許久不曾見的斷流,數十公里只看見龜裂、裸露的河床,原本在溪裡活躍的魚類,成了一個個屍體。曾經孕育大地的水資源之母,如今出現了生態浩劫。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副局長潘禎哲表示,以濁水溪而言,就這半年來看,從去年11月到今年4月,實際的降雨量是歷年平均同一時期的34%,特別是4月份,降雨量只有歷年同期平均的22%,顯然是降雨量偏少,也造成河川水量減少的狀況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張素玢也說:「斷流會發生是因為特別的乾旱,這個情景大概六、七十年沒有出現過,但其實在沒有乾旱前,因為集集攔河堰將水攔住,只放出稀少的基流量,濁水溪下游河床的水本來就剩下一點點了,一遇乾旱,水更是被吸乾,才出現斷流。」 住在濁水溪附近的民眾廖學鉦表示,看到斷流場景第一個反應是嚇到,因為從小到大濁水溪都不會沒有水,所以這個場景是很少發生的。濁水溪裡的魚類死亡場景也很震撼,因此才拍下照片想告訴附近民眾,其實自己生活的環境生態很危急。 攝影下的濁水溪 意外的一幅畫 來自嘉義縣朴子市的黃一盛是一名攝影師,他喜歡學習國外新手法,用獨特的視角看待在地風情,拍攝的原則是要能拍出讓民眾看得懂的照片,所以不能太藝術。今年4月21日他在西螺大橋上方120公尺處,意外拍攝到宛如畫布的濁水溪風景照,不僅震撼攝影圈,更是將枯竭後的濁水溪真實的呈現於大眾。 黃一盛表示,一開始其實是看到其他網友的分享,但他還是想用自己的手法再表達一次,也剛好記錄臺灣百年來的旱象。對他來說,他拍下的濁水溪看起來非常美,充滿美感,但裡面卻又深藏著隱憂,臺灣缺水的危機。他說:「有水當思無水之苦,我拍這些照片就是要警惕世人要節約用水,愛護水源。」 正確用水 遠離缺水危機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副局長潘禎哲說:「要對抗乾旱,民眾要做的就是節約用水。農業方面,可以用不同的灌溉方式,在生活中,民眾也可以嘗試省水,像是洗車改成用布擦拭、洗澡改成淋浴、水龍頭改成省水的等等。工業用水部分,也可以多採用回收再利用的水去使用。而政府部門則會多找一些新的抗旱水源,再透過區域跟區域間的水量調度管理,以及控管水庫供水量,來同步進行。」 缺水確實會使人民陷入恐慌,然而在抱怨氣候異常及乾旱的影響外,除了依靠政府的應對措施,民眾也應該要擁有正確的用水觀念,才能達到治標又治本的功效。

相關網址:不同眼下的濁水溪

最後異動時間:2021-11-03 15:07:00